素质教育有目标的确定性,方法的针对性,对象的特殊性,途径的多样性和环节的严密性。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同时,结合学生群体和教师群体的特点实施素质教育,班主任在各项教育因素的调节,单科教学的协调,学生群体发展及个性培养的机理性调控中,发挥着积极的轴心作用。
一、对教育因素的调节
作用于学生的教育影响有来自社会、来自家庭的,但主要源自于学校教育。如课堂教学、班队活动、校本实践、第二课堂、基地实习、劳动锻炼、文体活动、实验探究、科技创造等。学校是有目的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系统教育的专门机构,通过创设多种教育环境,开展多种教育活动,采取多种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个性塑造,促使其成人成才。然而,单方面的教育不可能十全十美,几种教育形式的无序拼凑或孤立地作用于学生,不可能显其效、见其能、收其果。作用到一个教学班的教育因素,只有通过班主任的悉心调节,过程把关,有序推进,才能制约和减少教育边缘化的负效应,增强和放大班级教育的有效度,
1、展开班级教育。班级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在班级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道德、励志、理想前途教育和人格培养,是班级教育的核心与主体。要达到班级教育效果的最优化,关键是调节教师群体中的要素资源散发的教育影响,使其作用于学生群体,让班级教育对象的品格沿着一定的规约,得到良性发展。而要保持教育要求的这种一致性,班主任的凝聚作用十分重要,否则将会出现各科任教师教育要求上的“错位”。班主任只有通过教师和学生整体参与、目标一致、教育群体相互影响的班级教育活动,即能使素质教育达到有多种素养成分互促互动的广度,有对学生个体素质影响的循序递进和内化的深度。
2、组织班级活动。班级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来实现的。组织班级活动是班级教育的有意而非无意行为。班级教育活动的源动力,取自于教师的导引与激励,家长的期望与鞭策、同学的感染于互勉,班级教育活动的内容构成有来自互联网、影视、书刊的,有源自于传统文化、社会世俗、风土人情甚至校规班风等构成的直接教育因素。这些因素经过声、形、意、情各种信息流的撞击,综合显现出人格的“晶体亮泽”。由班主任主脉的班务核心就是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素质目标化的教育活动,优化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内化学生的思想、心智素养。
3、落实班级管理。素质教育中的班级管理,要在体现民主性、合作性的基础上,落实在班主任、教师和学生这三类群体之中,使学生身上浮动松散的素养成分在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影响下,得到有向牵引和调补。要进行有效的班级管理,分管班务工作的副校长、政教主任尤其是班主任当然也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踩实自己的工作:①清晰洞察素质教育框架下班级教育的动机所在;②须知班集体中教师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需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交流,相互认同,并需积极创造条件使彼此消除间距感,增强亲近感,最终加速班集体凝聚力的形成;③尽力促使班级教育目标能够成为集体成员中个人愿望的总和并以此激励全体师生为共同目标的实现而努力奋斗;④积极引导教师和学生把个人意识转化为勃勃向上的群体意识,把个人成就感置于集体氛围中滋养。
二、对学科教学的协调
学科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教学是班级教育中不可拆分的单元化有机体,班级教学目标不止流于各学科的教科书,更要有适于班级教育的系统化的学科教学目标。班级教学目标要由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的共同努力来实现,要求在具体地操作中和拍、同步、有序,甚获高效。否则,其施教行为在教师群体中间是离散的,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复合点上也会出现偏差,断然难以体现素质教育的整体性和针对性。要实现这种“共同努力”,必须依靠班级的集体轴心----班主任通过开展学情调查、组织主题备课、落实培优辅差进行调控。
开展学情调查。素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潜能开发、心智培养、提高文化素养的整体教育。初中学段的学生年龄大多在十三至十五岁左右,尽管其年龄段不宽,但这个时期学生思想、学业、身心(总称“学情”)的发展变化十分明显。在幼稚与初熟之间,集中表现为观念意识的聚变、学业载量的挤压、思想行为的自锁。据此,班主任在逐一摸底排查的基础上,建立起原型素质档案,为实现班级预定教育目标提供依据。根据学龄段特点,各年级的学情调查工作各有侧重。按初中阶段素质教育目标要求,一年级主要是“小中衔接过渡”,二年级主要是“防止分化走样”,三年级主要是“提高综合能力”,居此作出各年级学生非智力因素变化态势分析。
组织主题备课。主题备课是班级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共同研究,确定一段教学时间内教育、教学目标,拟写德育教案的群体备课形式。在班主任的组织和主持下,全体科任教师以学情调查情况为基点,研究教材,确定一周或一月内施教的德育主题和能力主题。两个主题由各学科“德育渗透点”、“知识联系点”、“智能训练点”的提炼概括和班级教育的阶段目标构合而成。在素质教育活动中,通过主题备课,可以避免班级教学中的单科冒进,教育中的各行其是,从而较好地平衡班级学生的整体进步与个体发展。如“5.12汶川大地震”灾难发生后,班主任及时将德育主题调整为“爱心教育活动月”。政治老师利用抗震救灾中党和国家以及各级政府的快速应急反应对学生进行爱党爱国教育;语文老师组织学生观看北川中学抗震救灾现场影视资料,用《给灾区学生的一封信》的书信写作方式培养爱心;数学老师利用全国各地赶制帐篷的设计施工中安置人数与用料数据之间的函数关系以及爱心捐款行动等数据弘扬“13亿”之伟大民族精神;物理老师从能量角度介绍地震烈度震级彰显灾区同胞战胜灾难的坚强斗志与伟大人文精神;生化老师传授自救互救方法凸显生命主旋律。
落实培优辅差。素质教育的培优辅差工作,既不是切长补短,更不是拉平取齐,而是要求在渗透个性教育地同时,扬长补短,外引内掘,注重全面发展,整体提高。“培优”就是顺应学生专长,创设适宜的条件,给予恰当地引领和指导,促使其个性专长有更进一步发展,应该说这也是由培养“特殊人才”和培养“人的特殊素质”的需要决定的。“辅差”无外乎是由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和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的需要决定的。辅优培差工作贯穿于素质教育的全过程,是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性质决定了这种强化补偿性措施的存在。每个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素质状况参差不齐,每个学科中学生的素质水平也有强弱之别,这些个别的和不同方面的状况的组合,即构成了班集体不同层次的素质面貌。班主任用教育统计学的一般方法对不同层次的素质状况,分层排列,得出本班近期素质水平的层次结构,并由此推析出优生的再发展和差生的再补救方案,交由科任教师对位落实、因材施教,使之各得其所,多向发展。应特别提出:所谓优生与差生无论什么时候都只是动态化的两个相交“区间”,而永远也不是走向决裂的“两极”。
三、对整体发展的调控
学生个体素质的培养与班级群体素质的提高,构成素质教育的整体发展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老师对学生的观察面通常存在两个暗区:一是发生在课外的学习行为,二是社会生活的一般能力。班主任对学生整体发展的调控首先要考虑让科任教师能全面掌握学生的发展动态,比较清晰地了解每个学生各方面的现状,做到知己知彼,悉数其中。要让全体师生形成对素质教育“全面培养、整体发展”方向的认同感,并逐次上升为师生付诸努力的知、情、信、意、行。班主任在教育活动中,从纵向上应全程瞭望,在横向上应整体把握,通过开展养成教育,实施校本课程,组织班团活动的具体环节,落实全面教育,调控整体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养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素质的形成,需要经历长时间的“育”、“养”过程。把所望变为所想,所想变为所知,所知变为所行,是养成教育必须经历的几个转换过程,其转换面(素质成分的组合)和转换力度(素质的内化强度),决定未来素质水平的高低。在养成中,班主任要注意引导学生自知、自爱、自制、自强、自觉、自信,并留意学生心理发展的差异性,循循善诱,化消级因素为积极因素,用最大的“宽容”和最小的“苛求”,换取最小的“离散”和最大的“收获”,使处于养成过程中学生的整体发展呈现良性态势。
养成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开展符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班团教育活动。班主任、团支部以及科任教师一起,通过组织富于趣味性、启发性、竞技性、挑战性、和公益性的实践活动,使多种素养因子渗透于学生的行为活动之中,并随之内化。班主任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规划、方案、要求、及特点,进行设计和组织,使之起到弥补学科教学于学生社会(哪怕是班团小社会)实践能力不足和精神给养不足的补偿作用。
素质教育固然是一种综合性教育,失却某一方面的合作,自当不能获取来自各方面的有生合力,也就无法关照到每一个学生,没法顾忌到学生的方方面面,更无法关注到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可见居于轴心地位的班主任工作在班级元机制的素质教育工作中,诚然有着无可他代的主导作用。
在新一轮教改浪潮前沿,班主任在提高必备的组织管理才能、班级领导艺术、教育科研能力和教学业务水平的同时,须得不断提高自身思想素养,以团结互助之心,平易近人之情,严以律己之范,求真务实之行,提升人格力量,发挥班主任在中轴地位的调控作用。唯有如此,才能推动班级群体素质化的真正形成。 |